在8月26日的晚上,中國足協裁判委員會的不明算子終於又做出了本賽季第24次的“公正評判”。可別小瞧這一系列的討論,他們評鑒了八個判例,居然其中還包括來自中超和中乙的各種哭訴。這一整套流程聽起來像是高科技的舞臺劇,其實不過是個老掉牙的葫蘆戲,最後有兩個判例被認定為錯漏判。真是讓人不得不佩服,這“公正”的評議真是層出不窮。
這次的評議會可謂是別開生面,采用視頻會議的形式,邀請了一群代表、紀檢人員以及足球界的幾位“監督員”們,仿佛在彰顯自己透明和公正的決心。集體討論和個別意見的結合,真是讓人在心裏猜測他們到底是真心討論,還是在玩一些“老套路”。
其中一個有趣的案例是中超聯賽第23輪中的浙江綠城對天津津門虎的比賽。在比賽的最後時刻,浙江隊憑借一次進球把球打進了網窩,裁判果斷判其有效。然而,天津隊對此表示不滿,認為對方球員在爭搶過程中擡腳過高,理應罰對方犯規,進球不算。
各位評議委員們的反應那叫一個速度快,認為這場爭搶只是一場正常的角力,使用腳爭搶球權是合情合理的,而天津隊員頭部爭搶未果。所以浙江號的第26號球員一觸球就急忙收腳,做到不碰對方,完全不算犯規。結果裁判的判罰被一口咬定為“正確”的,這也算是不作冤屈了吧。VAR沒介入的決定也被認為是明智的選擇。
總的來看,這樣的“評議”只會讓球迷們更加迷惑。半點公正都找不到,究竟是什麼讓這些評議員如此自信地維護他們的判罰呢?或許,這不過是個“公寓劇”般的輪回,誰也不知道何時才能真正聽到一個合理的聲音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