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月八日,一個令人遺憾的日子。東亞杯首輪賽事,中國國家足球隊在與東道主韓國隊的較量中遭遇了一場慘痛的失利,以0比3的比分告負。賽後,澎湃新聞網發表了一篇評論,悲觀地指出這支更新後的國足,盡管滿懷新意,卻依舊缺乏真正的亮點。
比賽的數據統計令人振奮,卻又讓人感到無奈。全場比賽中,韓國隊的射門次數達到15次,而中國隊只有可憐的5次,關鍵的有效射門更是0比7,韓國隊掌控了56%的控球率。假如不是下半場韓國隊在最後一傳和射門時的表現有所下滑,比分結果恐怕會更加慘烈。
自2017年國足在裏皮的帶領下,在長沙以1比0小勝韓國隊以來,國足如今已經連續第六場不敵韓國,六連敗不僅令人痛心,更是中國足球整體實力下滑的縮影。從曾經的“恐韓癥”到如今的六連敗,球迷們幽默戲稱,韓國隊對中國隊的成功壓制已如同一種“血脈壓制”。
對比兩隊在人員構成和比賽過程上的顯著差異,0比3的結果雖然不至於完全無法接受,但令人絕望的是,重組後的國足依然缺乏任何亮點。上半場44分鐘的任意球進攻尤其能反映出問題:高天意的任意球開出後,韓國隊的越位陷阱成功令三名中國隊員集體越位。這種無知而遲鈍的反應令人憂慮。下半場的第三個失球,更是暴露了國足在角球防守中的漏洞,面對韓國隊的強勢衝擊,沒有任何有效的應對。
不僅在防守上表現得如此令人堪憂,進攻的數據亦讓人心寒。全場比賽,中國隊僅有五次射門,上半場高天意的任意球嘗試被封堵,遠射又錯失;下半場,巴頓的推射偏出,塞爾吉尼奧與韋世豪的遠射均高出,這樣的表現令人難以置信。
考慮到這支球隊正處於一個換血的過程,外界已對這一過程心中有數。比賽中,吾米提江和蒯紀聞迎來了各自的國家隊首秀,而王鈺棟這場比賽不過是他國家隊生涯的第四戰。陶強龍在比賽最後時刻實現了真正的首秀,三年前的亞運會之旅顯得微不足道。
然而,面對巨大的實力差距,幾位新人的表現難免平平,這或許是成長的代價,而這份收獲又將何時 arrive,依舊是一個未知數。國足的未來雖充滿希望,但如今卻仿佛另一番天地,任重而道遠。